通常来讲,筹备大学毕业后出国或考研继续深造的考生应最佳选择学校,专业第二。理由如下:
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师资力量强,社会声誉高,考研出国机会较一般学校要大不少。从出国状况看,理工科机会大于文科,理工科中理科大于工科,尤其是数理化基础学科较应用学科出国更容易,由于大部分国家比较欢迎理工类中的基础性学科留学生。
从现代大教育所主张的终身教育观念来看,大学本科四年对于人的成才而言仍然是打基础阶段,真的对某一专业进行系统研究应当是从研究生教育开始,因此本科四年学一些非热点基础学科,研究生时再偏向应用学科同样非常不错。北大计算机是热点专业,而数学专业则相对冷一些,对于想学计算机的考生而言,能直接进人计算机专业固然好,实在因考分较低进不了该专业,去数学系就读也大可不必后悔,大2、大三选课时向应用数学、计算机数学上靠,然后考计算机系研究生,最后即可和当初考入计算机系的考生殊途同归。以北大数学系为例,不只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还培养出了l0位计算机专业方面的院士,他们当中有两院院士、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者王选教授、北大计算机系杨芙清院士、北大信息中心主任石青云院士、著名计算机科技专家高庆狮院士等。
伴随现代科技迅猛进步,各学科之间渗透交叉愈加频繁,学科界限愈加模糊,而名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益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反映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淡化专业,专业分工过细已不适应经济进步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宽口径人才。近两年,国家已对专业进行了合并调整。有的高校在招生时,已不按专业招生而是按系或者专业大类招生,至大2、大三时再由考生依据我们的实质选专业。
从就业机制上看,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步,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愈加高,因为常识更新速度加快和岗前培训机会的增多,很多用人单位由以往看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素养转向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上的可塑性。一些著名公司如宝洁公司在招聘时不限专业,更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名校好的人文环境、文化底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些名校为便捷学生成才,在教学习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主辅修制、双学位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第二学位找到合适我们的理想专业。如笔者一位学生张英轩2002年考入北大考古专业,因为喜欢经济,在校期间辅修经济学二学位,2006年被保送到教育经济专业学习。
而对于那些毕业即就业或者高考考试分数没多大优势的考生而言,则应在专业选择上多下功夫,学校则相对次之。对那些大学毕业就要参加工作的考生而言,最佳选择好专业后,就要依据这类专业去找学校,要充分考虑你所选择的专业在什么学校具备较高行业认同度。某些学校开设的一些传统强势专业在行业内的认同度比较高,这类学校的有关专业毕业生总是较其他院校的有关专业毕业生更受企业认同。而且,某些院校的传统强势专业办学实力较强,科研师资力量雄厚,可以为考生提供一个较高效学习环境,即便考生大学毕业后改变当初的想法,想要继续深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而对高考考试分数没多大优势的考生而言,假如盲目追求名校则可能由于没分数优势而落榜,这个时候就不如退而求第二,依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选择非名牌学校的优势专业。这类专业总是行业认同度较高,而且师资力量也较强,对考生未来的就业和深造都有肯定的帮忙。
总之,考生优先选择学校还是专业,应因人而异,要依据我们的实质状况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