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参加朋友的结婚典礼,许久不见的大学同学见了面。
聊天时自然免不了商业互吹,从如何保养头发到穿什么鞋好看,夸一通他们眼光品味,顺便交流购物技巧。
但一向开朗活泼的小言极少出声,只偶尔配合地笑笑。
我这才想起,一直以来最开朗最合群的小言已经很长时间不在朋友圈晒生活了。
以前,小言是大家几个好朋友中最流行的人,常常给大家科普品牌和各种护肤化妆商品,大家一直以她为风向标,她说哪一个比较好,大家就攒钱买。
由于这个兴趣喜好,小言去做了时髦编辑。她还自己开了个公众号讲搭配和挑选美妆,积累了一批粉。她天天都和大家推荐今天涨了多少粉,有多高兴。
有了孩子后,所有都变了,全家的重点都转移到孩子身上。
养孩子花销大,那就降低个人支出。时间不够,就减少了公号的更新频次。
后来,孩子要上早教,要报各种班,她日渐有心无力,舍弃了公号。
再后来,她辞去了时髦行业的工作,转投其他行业。
小言苦笑着说:“虽然目前的状况不如以前,但只须孩子好,所有都好。”
孩子好,所有都好。
你是否感觉这句话似曾相识?
刚开始是“只须孩子好,所有都好”,“孩子是我唯一的期望”,后来渐渐转变成:
“我所做的所有都是为了你。”
“假如当初不是由于你,我早就如何。”
“父母砸锅卖铁,也要给你如何如何。”
有人说,家人,特别是亲子关系,应该要像树林,彼此的根系在地面之下支撑,而地面之上又可以各自成长共担风雨。
而不是把所有些期望,所有些精力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渐渐失去了自已的追求和梦想。
02
papi酱在3月8日国际三八节这天,做了一个专门说爸爸妈妈与子女关系的专题,提到了生活的幸福感。
发这个视频的初衷,来源于papi酱去年在微博po了一张和她母亲的聊天截图。
她母亲说,
“你近期非常忙非常累吧,母亲非常心疼,你要照顾好自己哦,母亲目前要去K歌了。”
这条微博最高赞的评论说:
我妈常常表达“我所有都是为你活着”,我真的真的非常累。
这一次,papi酱描述了她和她母亲相处的状况。
春节在家时,她的母亲会问她有哪些安排,由于自己有个聚会,担忧她在家吃饭的问题。即便她已经结婚多年了。
早几年她母亲退休时,papi酱给她报了个老年大学,她母亲感觉,孩子不想在家看到自己。
冬季冷时,家有台取暖器,只须papi酱在家,取暖器肯定只在她的房间里,母亲只能说:“我不冷。”
没子女期望爸爸妈妈一直不辞劳苦,毫无生活可言。
而当爸爸妈妈说,我的所有都是为了你,给孩子带来的,更多的是负罪感,由于孩子可能觉得你这糟糕的生活都是自己导致的。
papi酱说:
“大家都期望他们可以过得高兴,过得幸福。
你们的生活不应该只有子女,特别是在子女独立将来,我期望你们的幸福感,不是全都源自子女,幸福感应该由不少不少的事情组成。可以是养花,和朋友的聚会,吃到美味的菜。
这类所有些东西都可以组成幸福感,而不是仅仅只有子女。”
是啊,幸福感源自生活的很多方面,大到家庭生活、感情状况、工作状况,小至今晴朗的天气,一本叫你颇有收成的好书,一杯可口的奶茶,这类都能组成你的幸福。
就像papi酱说的那样:你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应该100%来自子女,你一个人的感受,也非常重要。
03
台湾艺术家汪晓青在某社交平台里发了一组母子照,引起了很多关注。
从2001开始,汪晓青几乎每年都会拍一张与孩子的合影,从预产期前一天到今天, 18年已经过去。
28岁那年,汪晓青刚到英国念艺术博士,刚上了一两节课,忽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完全不在预期中的孩子,让措手不及的汪晓青在厕所大哭了一场。
一向喜欢孩子的汪晓青犹豫了,她是个艺术家,艺术家是一个很坚持自我的角色,可是身边的历程告诉她,不少妈妈几乎都是一个牺牲自我、抛弃自我的角色。这跟艺术家实在太冲突了。
这个时候,她一个36岁的丹麦同学也怀孕了,与她相反的是,这位同学讲到孩子时很高兴。
她决定生下孩子,用我们的方法去改变传统妈妈的相貌。
她说:
“我想赌一下有没可能,他成长为他,我还能是我。”
所以,从2001年预产期的前一天的第一张照片开始,几乎每年,汪晓青都会和孩子合影,记录当时当时的心理。
和一岁的孩子一块按下快门;
庆祝受伤的孩子终于可以再一次自己行走;
孩子说自己温顺,喜欢画画的孩子成为我们的创作源泉;
面对不听搬迁时的不安;
两人的身高中一年级样时;
......
她通通用照片记录下来。
为何要花用十几年的时间来拍这类照片呢?
她说:
“我想告诉大伙,妈妈不是一个单1、刻板的牺牲者形象,而是创造者,不但创造了生命,也在亲子关系上持续地创造着多元化的生活体验。”
这十八年,孩子,也成为了他长成了一个独立的、可以接纳平等和多元的个体。汪晓青历程了博士毕业,做原住民文化的研究,参加请愿活动,创办一个绘画机构,把美好的艺术传递出去,她还是她,依然维持了自我。
“今年,他马上十八岁,而我也终于能第三穿下我20岁时的衣服了。自从生产之后我一直都没办法再穿回20岁时的衣服,目前可以把这类衣服拉上去,我感觉真的好清爽,也非常感动。虽然没办法回到二十多大岁数的状况,但做妈妈的这18年——他终于成长为他,而我依旧是我。”
汪晓青说。
做妈妈的这18年,他终于成长为他,而我依旧是我。
04
之前看到一句话,感觉非常有道理:你要搞了解自己生活的剧本——不是你爸爸妈妈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把所有些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与其说是一种奉献,不如说是一种控制。给孩子的,应该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无条件的牺牲,爸爸妈妈,不该只不过一个牺牲自我,抛弃自我的角色。
由于生活的幸福感不是100%源自子女,而是你本身。
我期望,大家做了爸爸妈妈将来,也能像汪晓青那样,将孩子培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我还是我”。
做好爸爸妈妈,更要做好自己。